“早上6点40分集合,我今天的岗位仍然是引导员
“早上6点40分集合,我今天的岗位仍然是引导员。”“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核酸采样,也记不清是第多少次扛起引导员的标牌了……”志愿者许斌、陈哲说道。在鞍山八村,核酸采样“引导员”是一个特殊的志愿者岗位,与其他志愿者通力合作,在防疫工作中不断探索,优化细节,使得整个采样过程更加“人性化”“智慧化”,秩序井然,效率提升。引导牌写上“跟我走”,不断优化核酸采样效率“刚开始,引导牌上画的是箭头,有时候箭头指反了会让居民感到困惑。后来我们一商量,改成了‘跟我走’,引导员在哪里,方向就在哪里。”引导员这一工作看似简单,就是带领居民安全有序走至核酸检测点,但过程其实大有讲究。什么时候举牌出发?往哪儿走不和其他楼对冲?遇突发情况如何调整路线?这些都是对引导员的考验,不仅需要足够的体力,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。“每个引导员身后,还有负责‘叫楼’‘登记’‘清楼’的志愿者,他们形成‘四人小组’,每组包干一个片区。”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利群介绍道。这样既能确保“应检尽检、不漏一人”,又提高了核酸采样效率。整个团队按照“场内采样+场外排队”的形式,分批指引居民有序进场。在“线上线下叫楼—核对信息—上门清楼—带队入场”的闭环模式下,居委干部、医护人员、志愿者们指引、扫码、采样,各司其职。经过一轮又一轮核酸采样,他们配合得更加默契,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强、战斗力高、意志力坚的抗疫志愿者团队。封控初期,鞍山八村居民区完成一轮核酸采样至少需要4个半小时,如今2个小时左右就能“收工”了。“握着标牌,我就是标志”,年轻志愿者坚持不懈“手持引导牌,就要保持好站立的姿态,工作中也要有‘仪式感’。”鞍山八村志愿者团队中小区的年轻人占到80%,他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的“萌新”。每一个人都倍感责任在肩,即使面对枯燥而又重复的工作,也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到底。居民区有四十几栋楼,不同楼栋周边的地形和楼前的空间不一样,比较复杂。楼里的居民少则四五十人,多则七八十人,志愿者要把大家叫下楼、排好队,再引导所有人按照规划路线前往核酸采样点。志愿者坦言:“最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,还真是有些手忙脚乱。”“如果说一点儿也不累,那是假的。”每次核酸筛查,引导员都要在小区里来来回回走十几公里的路,“但手里握着标牌,我就是标志,就得保持姿态不能‘垮’,这也是树立一种信心。”不仅如此,为了打好配合,每次工作结束后,大家都会开会复盘。今天引导有没有绕路?内场和外场有没有衔接好?如何尽可能减少居民等待时间?他们将心比心站在居民的角度思考如何优化流程,通过一次次优化,得到更优解。发扬“传帮带”精神老志愿者带教新志愿者“标牌竖起,先锋引路。在艰难战‘疫’中迎来必胜的希望。”随着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,为应对在职党员复工复产和居家办公的需要,4月中旬,鞍山八村居民区党总支开展了志愿者“老带新”行动。富有经验的“老志愿者”发扬“传帮带”精神,向新加入团队的志愿者介绍主要任务和注意事项。通过防护要点解说、过程演示以及在岗带教,实现了人员无缝对接、工作顺利交接,也为部分一线志愿者减轻了持续性工作压力,为更好地完成疫情防控任务增添了坚实的力量。封控管理期间,居民区党总支周密部署,靠前指挥;志愿者火速集结,对每一项工作都“准”字在心、“快”字当先;居民群众全力支持,自觉做好防护,配合完成防疫工作。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,核酸采样工作进行得越来越有序、越来越顺畅,相信不久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。